2008年11月21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民工豫剧歌手桑玲艳的“非典型”故事
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州觅到理想家园
本报记者 仇健 通讯员 周晔华 

  今年是桑玲艳来杭州务工的第四个年头,与四年前相比,桑玲艳已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了,而是我省最具才艺的民工之一。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,能在这座城市得到认同,是桑玲艳最满足的事,也是杭州市委政法委从事流动人口管理所要达到的最理想状态。
  和不少出门打工的河南人相比,桑玲艳是幸运的,她来到位于下沙的东芝公司工作后,就住进了邻里小区。这里是杭州市第一个专为外来务工人员设置的社区,900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朋友在这里成为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。
  可在四年前,邻里小区却是下沙有名的脏乱差地带。社区党支部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张敏华至今仍记忆犹新,刚来到小区时,一些空房被人随意撬开入住,大门口的马路被各种小贩占据。仅2005年1月到3月就发案48件,“当时的管理已经失控了”。
  在取得公安、城管等部门的配合后,小区门口的无证摊贩被清理一空;严把大门,控制了外来人员的流入;考虑到大量纠纷是发生在务工人员下班后,于是社区和警务室实行错时上班,哪怕晚上10点也找得到人。此外,每天的夜间巡逻增强了住户的安全感,每个月的治安例会和每年的星级楼道评比提高了住户的自律性。
 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,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。可在张敏华看来,这只是社区建设的第一步,“这些外来务工人员都很年轻,精力旺盛,下了班后不知该如何打发时间,容易出事”。于是,社区想尽办法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。晚饭过后,社区把音响抬进小区,再接上两个麦克风,院子里的人便会越聚越多。
  桑玲艳的才能便是在一次活动中被社区挖掘出来的。张敏华说,那是2005年的中秋晚会,桑玲艳唱了段豫剧《谁说女子不如男》。这一唱,让大家都吃了一惊,想不到身边竟隐藏着位“歌唱家”。之后,在社区的推荐下,桑玲艳参加了浙江省最具才艺民工的评选,并一路杀进了十强。如今,桑玲艳在公司里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,可在社区却是名人,大小活动都少不了她的参与。除此之外,她还在夜校攻读函授课程,对于青春年少的她来说,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。
  事实上,桑玲艳的经历只是邻里小区的一个缩影,而邻里小区则又是在杭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。
  近几年,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,杭州流动人口总数呈不断上升趋势,截至2008年6月底,全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员达到293万人,约占户籍人口的43.6%。他们在对杭州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,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。为此,杭州市在今年年初专门成立了流动人口工作处,从更专业的角度着手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。
  针对有关职能部门“零敲碎打、各自为战”以及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内容单一、信息指标项代码定义不规范等问题,今年,杭州市委政法委将公安、计生、教育、劳动保障等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,建立了《杭州市流动人口信息共享系统》,实现了流动人口暂住登记、计划生育、劳动就业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信息资源跨部门、跨系统共享。
  “共享系统的建立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,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能。”杭州市委政法委一位负责人说,作为一项创新之举,共享系统全面掌握了流动人口从公安轨迹到就业务工、社会保障、计划生育、子女就学、医疗防疫等各方面的动态信息,从中分析判断社会热点、重点矛盾、治安隐患和不稳定因素。此外,通过这套信息系统,还可以为杭州市的公交线路设置、铁路公路运输、城市规划设计、学校择址、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城市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准确的、实时的信息支持,从而帮助决策层提升决策水平,减少资源浪费,为打造节约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。